◇曲滨乡-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

石龙嘴、龙潭河

印合寨六社魏村寺于清代中期修成,因地方灵验有过许多传说:一年夏天,忽然风起云涌,闪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整个寺院似在摇曳,尤其是正殿南边的观音殿摇动不止。当时正在厨房切菜的和尚顿觉不妙,忙操刀跑到观音殿前,只见殿前柱上所画之龙,已将离柱,跃跃欲试,势欲翻腾而去。和尚慌了,急挥举手中之菜刀,猛力将龙劈为两段。腾飞之龙被劈断,头部跃上后山梁,再也腾不动了,落下来,头、嘴化作了坚硬的石山,石块,颈部后的肉体化作了土梁,后来人们便把此梁叫石龙嘴,形象逼真;而龙后身部分掉下河,在河间龙尾动弹了数下,将河扫了个大坑,后人称“龙潭河”。

新娘失衣

清末小井坪有一石姓男结婚,轿从八庙岭经沟里路抬至秦家边上瓦子大田下边,大轿停放于路中石板上歇息,随后锣鼓唢呐齐鸣回家。回家后,轿停院间,新娘在轿中,任凭婆家姑娘、婆姨叫喊,终不开门。媒婆觉得蹊跷,叫将轿抬至洞房,新娘方开轿门,但见新娘全身裸露,衣裤无存,满脸羞怯,瑟瑟颤抖。媒婆大惊,忙问何事如此。新娘哭泣道:“在歇气之处,忽然一男子撞开轿门,要我跟他去,我不肯,他拉扯我,我们抓打起来,他扒掉我的衣著,强拉我走,正在紧急时,突然锣鼓唢呐齐呜,那男子心怯,抢走了我的衣物,慌忙逃去。话说当时族下有两个胆大包天的兄弟,称“土候爷”,闻知此事,愤愤不平,要查究里,扛着锄斧,即去歇气处查寻,见不远处下方有一坟,已葬数年,竟未长草,遂掘开坟墓,撬开棺盖,见一男子躺于棺内。那男见棺盖被掀,速翻身挥爪,来抓二人,二人眼快,一个舞锄、一个挥斧,将那男打倒,霎时劈为肉泥,见新娘所失衣物尽在棺内。当时寻得干柴将尸焚化。后人又在歇气处路边的石头上,安上吞口石,以降邪魔,保后世平安。吞口石今犹存。

斗法

印合寨五社清末有个董绍显,是画匠,经常画神案、神象,塑菩萨。附近的仙灵、菩萨都靠他塑形、安位,画匠很有法术。一天从曲滨口回家,走到董家营,看见瓦匠师傅在烧窑,这个瓦匠是远方的“广匠人”,自诩法术高明,有功夫,常吹嘘在某处烧瓦,主人待他好,就把众家的炊火遁来烧瓦,造成大家煮生饭;或某主人得罪了他,就把窑里的火寄到潭里烧水,把潭水烧热,使主人多烧柴等等。董想到这里,立即想教训一下这个瓦匠,想了想,走近窑旁说:“借师傅的火点个烟。”自己不挟火,却要瓦匠给挟。瓦匠很生气,即赤手抓起一团烧红的窑炭,叫董牵起衣裳,把火扔在里面,叫他揽走去点烟。董揽火在衣角里,而衣不被火烧坏,走了几十丈,在无河三洞桥处,用杵着的烟锅头在石头上杵了几下,窑顿时垮了,瓦匠知道遇着了高手,忙向主人要了床蓑衣,他披着蓑衣在烧红的窑蹬后钻了一圈,窑于是又复原了。董回到家,睡在床上,把画盘扣在肚上,叫老婆用斧砍破画盘,老婆惧畏,他说:“你只管使劲砍,若一斧砍不破,我就糟了,千万不怕,你尽力砍好了。”老婆使足平生气力,挥斧将盘砍破,而他身体丝毫未伤。盘破之时,瓦匠的窑又垮作两半,瓦匠又如前番泡制,却无法复原瓦窑。瓦匠自知斗不过他,于是备足三色礼,跪叩到董家门,三遍请礼告罪,董睡在床上,佯睡不知,瓦匠长跪门前不起。老婆劝董:“别人知趣了,你咋不饶了他?”董方慢慢起床,走到门前说:“你起来,还不快回去,没事的。”瓦匠谢恩回窑,见窑完好无损,而瓦都烧好了。从此瓦匠再也不敢夸口,坏别人的事了。

梳头鬼

印合寨五社河二塬有个地方叫碗柜塬,以前塬内住着几户人家,塬中有早年留下的一片坟地,常常闹鬼。有时晚上常听见有人敲门,开门视之,不见人影,闭门睡下,忽儿又敲,一连数次如此,人们不知所措,因而恐惧。有时白天下午,岩上有人常看见房侧石上有妇人梳头,飘飘逸逸,挥洒自如,狗若咬,梳头人即逝等等怪异现象。一日,双凤场有三位巫师被人邀请,说碗柜塬有人请他们杠神。三人速去,傍晚方到,即被请者引至较讲究的三合院内,主人接待后,稍息片刻,巫师即摆开坛场,手舞足蹈,说唱吼叫开来,直到深夜。后来吹犀角,惊动了附近家犬狂吠,于是阴风骤起,光亮顿消,随即三合院房屋全不见了,他们的包袱却挂在树桠上,神案架在茨架上,背蓝放在土墩上,四围全是坟地,他们在坟前的空地上舞唱。几个巫师惊骇,想跑又找不到路径,忙猛敲锣鼓,吹犀角,舞犀刀,踩九洲,踏八卦,一整夜不敢停留,直至天亮方停,狼狈离去。后来有位云游道士路过此地,察觉有邪气,便在岩上观察,又发现梳头的女人,忙用翻天印打去,打翻了那女人,随阴风追去,见一孤坟,挖开见一披发罗刹,再祭翻天印罩住,以火烧煅,又将灰烬放于碗中,碗伏扣于柜中深埋,即以神符镇压,再以“吞口”降之。从此再无邪异出现,此地后称碗柜院。

聪明的妇女

早年,有两个生员去赶考,走到渡船上,恰此有位妇女也上了渡船,两个生员便在船上谈笑抛文,船家也跟着附和,妇女却呆坐无聊。两生员突然建议,我们船上的人都来“两句”,谁说不出就开过河钱,安心收拾那妇女。一生员先说:“笔儿尖尖,砚儿圆圆,纸上写三下,就是文状元。”另一生员接着说:“箭儿尖尖,弓儿圆圆,进出射三下,必中武状元。”船家想了半天说:“梢儿尖尖,船儿圆圆,二位说得好,不开过河钱。”按规定,该妇女说了,可妇女老不开口,几位便叫她开过河钱,妇女笑笑,只得说:“我奶儿尖尖,肚儿圆圆,一胎生三个,文武两状元,老大没作用,在河推渡船。”两个生员和船家脸都气青,但也无法。妇女回到家,在家纺线,听见屋后斑鸠在竹林叫,随便说道:“屋后有丛竹,斑鸠里面哭,一枪打一个,炒了一盘肉。”家中不讲理的老人公听说“炒了一盘肉”,心中十分气愤,说媳妇不孝,炒盘肉也不给老汉吃点儿,就到县把媳妇告了,说她忤逆不孝,媳妇讲明她没有炒肉,只是纺线闷了,听斑鸠叫唤,随便说了几句散闷,老人不相信,县大爷当时断:“如果你现在能在堂上说几句,我就相信。”并指着堂上的一个大鼓说:“以鼓为题。”妇女想了想说:“堂上一个鼓,鼓上画老虎,今年你坐本县,明年就坐本府。”县爷听了十分高兴。遂断老汉诬告,并罚打十大板。老汉羞恼成怒,回家拿鱼叉守在大门上不许媳妇进屋。媳妇即说:“大门老者拿把叉,凭空诬告就是他,如果你还不讲理,恐怕还要打十下。”老汉只得放叉离开。

第三章 奇闻轶事

八角牛

大佛寺七社寨脚下李吉州九六年喂了一头黄沙牛,已有十岁左右。牛头两大角上分长出八支小角,小角大者约5厘米,小者1厘米不等。当时文化站吴成名已写成“八角牛轶事”稿件,准备刊发,再到喂牛家询访,此牛已被主人出售,恐报道无据,稿未发出。

月亮石

大佛寺七社何家岭后山崖峰处,矗立一巨石,方圆数十里可见。石五丈余高,五丈围粗,圆柱形,顶平。石中部南侧有一白色图案,图案中呈一盆口大小的暗色圆浑,酷似月亮,人称“月亮石”。据说早年此月能发光,凡每月二十几里,无月光时,它便能发光,光照附近及数里外的杨家河一带。石下自生一黄梁树,枝干相配,恰似月中之梭罗树。民国年间,当地居民李登书伐去此树烧柴,后不知谁又在月浑上砍了几斧,光亮自此消失。

云头菌

八庙村二社秦家后山崖岭,远望如塔如笋,十分壮观。崖下坟园后隙处,清末年间长出一物,高一丈许,粗围三四尺,如一白桅。每年秋十月长成,月余后,慢慢枯萎。附近居民以为怪异,多年来无人敢触摸,疑是毒物异邪。后来有一胆大者,削其小部煮熟喂狗,狗喜食之,并无中毒症状。又喂猪,猪亦食之,无碍。再煮熟去水人食,其味鲜美香脆无比,有香菇味。先少食,后饱食,数日尽食其菌,而觉身体愈健。消息传开,附近居民每年届时抢而食之,以至菌未长成,便被采掘殆尽。后来被当地头人秦凌云(甲长)据为己有数年。其间有群盗深夜盗采其菌,使秦恼羞成怒,遂将菌地翻挖一遍,扬言:“要把菌根都毁完,看你们今后偷啥!”此后,被翻挖过的土地上便长出许多小菌,或三五寸或尺高不等,或茶杯、小碗粗细均有。近民亦争采而食之,多有未长成便被捷足先采,至后采掘之风愈演愈烈,终使其荡然无存。1949年,当地居民薛成礼和在此教书的蒲江林在当地人秦书春家还吃过此菌,每当谈及此事,无不滔滔不绝,回味悠长。勘舆家言,此乃地理环境之灵气所毓,吉祥之兆,其名云头菌。

怪癖小井坪石恒山,家有妻室,人也不赖。石一生却不顾家口,跑到双凤场给李贡爷当杂使(跑腿之流),十多年不回家。其女人实无所盼,在族人支使下外出另嫁人。石在李家打杂十多年后被赶出,又跑到上河一带给发财人当杂使役多处。50岁后,因乏力无人要他,无赖回老家成为孤人,靠安套、打枪渡生,终因衰老孤独无力自理生活而饿死。对于他有家室而不顾,甘心四处当使役的行为和想法,人们一直无可理喻,以为是怪癖。后讥嘲他的人很多,还有一首专嘲他打枪的打油诗“龙头蛇尾身无灵,口含红火吐青云,平地一声噼呖响,谁知鸳鸯两离分”。

原作者: 浩燃文化
来 源: 曲滨乡志

打印
共有1211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 上篇文章:曲滨乡-红岩河的传说
  • 下篇文章:曲滨乡-族谱辑录
  • 地图导航
     
    浩燃文化 在线注册留言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1024*768观看
    联系电话 0827-7347056 传真:0827-7347056 QQ:20027148   E-mail:wujiang_hu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