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概况 字体大小:- +  打印
铁佛位置疆域
 2010/8/29  文峰旅游信息网


铁佛乡地处低山区,位于通江县南部。东面有土城山,西面有黄咀头、熨斗山、西南面有东嘴山、岳家山,中间是一个坪坝,名“刘坪坝”,因刘姓最多而得名。乡境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东面以金斗岩村孙家湾、风箱溪等地与跑马乡分界;南面尖包岭村岳家河、白土垭村殷家堟、回山堟以刘家河与曲滨乡分界;西面以熨斗山村唐家湾、蒲家湾、铁炉沟,小岭子村蒲家河与三溪乡、石庙乡分界;北面以小岭子、龚家河、龙溪场、观山坪村赵家堟,平坝村麻巴里、寨沟里一带与东山乡、三合乡分界。铁佛乡的幅员面积46.5平方公里。有耕地17282亩,其中田9800亩,地7482亩。铁佛场在土城山南簏平坝中,铁佛乡人民政府设于场上。乡政府驻地海拔540米,处东径107°18′,北纬31°45′,位于县城南42公里。第二节 沿革区划明朝通江县编户六里,刘坪属永家里。清末,并归五里,刘坪属麻巴里。民初沿旧,麻巴里辖十甲,由县西南明垭寨至澌滩。刘坪乡属麻巴里五、六、七、九、十甲,东界下土门,南界澌滩河,西界木溪浩,北界麻石场。刘坪、岳家堟、回山堟(现东风村)属五、六甲。许家山(今熨斗山村)、肖家河(今黄嘴头村)属十甲。民国十九年(1930)实行防区制,刘坪乡辖区未变。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建立苏区,在刘坪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1933年1月1日赤江县南二区苏维埃政府在刘坪成立。下辖7乡,一乡盐井坝;二乡碾儿染(今彭家梁),后迁至大寺垭;三乡金字寺;四乡长滩河苟家坡;五乡罐子岭;六乡石家土扁、七乡土门。隆家河、赵家堟划归东山乡辖。黄嘴头、小岭子、熨斗山属得胜区土O坝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党实行联保制。刘坪、过街楼、社口河为刘过社联保,联保办事处设刘坪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废联保为乡,正式成立铁佛山公所。民国三十五年(1946)整编保甲,铁佛乡共辖15个保;(详见政治篇民国时期铁佛乡保甲编制表)东界土门,西界许家山、南界澌滩河,北界过街楼。保甲制延至1949年。1950年春,铁佛乡属通江县三支点区辖。1951年本乡辖区7个,即一村街道,二村尖包岭,三村王家坝、张家坝、四村白土垭,五村寨沟里,六村朱家、庞家、徐家湾,七村伍家堟。1954年下半年广纳区龙溪乡合并到铁佛乡。1956年全乡先后建立36个初级社,后全部转为高级社。1957年转全乡36个高级社合并为8个高级联社。1958年平坝人民公社成立。辖平坝,五一、三三、东风、奇丰、联进、光辉、雄丰8个管理区。1964年改平坝人民公社为铁佛人民公社。1984年改铁佛人民公社为铁佛乡人民政府,全乡辖村8个,居民组66个。1985年9月16日川府民政(1985)121号文件批准铁佛置区辖镇,辖区仍旧。铁佛乡辖村8个;平坝村:因地势平坦而得名,下辖10个居民组,耕地2587亩。境内有铁佛中学、铁佛小学,铁佛区医院、乡医院等20余个区、乡单位,铁佛场镇座落在该村土城山南簏。金斗岩村:因该村在金斗岩下而得名,下辖6个居民组,耕地1357亩。该村东与跑马乡中岭村隔溪相望,南以米家河为界,境内设金斗岩小学,通(江)达(县)公路横贯全村。尖包岭村:因地处尖包岭而得名,辖8个居民组,耕地1716亩。境内公路东西跨越。区公所、乡政府、刘家河水电站、尖包岭小学及区、乡属部分单位在本村境内。白土垭村:因地处白土垭而得名,辖12个居民组,耕地2562亩。通达公路与铁(佛)双(泉)公路在本村交会,白土垭小学在公路线上,三江口公路桥座落在本村与曲滨乡交界的三江口河上。观山坪村:因该村中有观山坪而得名,辖居民组9个,有耕地2423亩。本村王家坝大院是全乡最大的院户,有地坝8个,70户,298人,住房170余间,宅地约20亩。流里河水库右干渠及本村木桥子水库灌溉全村,观山坪小学设于观山坪上。黄嘴头村:因黄嘴头山而得名,辖8个居民组,耕地1753亩。深溪子河绕村而过,河岸线长约7公里,长江水系嘉陵江流域杜家河水文站、黄嘴头小学在本村境内。小岭子村:因地处小岭子而得名,辖居民组8个,有耕地2145亩。1971至1980年境内设光耀中学。境内设有小岭子小学,原龙溪乡治本村龙溪场。熨斗山村:因地处熨斗山而得名,西接三溪乡爱国村,北方石庙乡接壤,辖居民组5个,有耕地1057亩。雄丰水库、熨斗山小学在本村境内。铁佛区地处通江县南部,东、西、南部与平昌县接壤,东北、西北分别与本县麻在区和广纳区相连。地处通江河下游,幅员面积183.4平方公里,现辖铁佛、双泉、曲滨、文峰、跑马5个乡,35个村,230个居民组,截止1984年底,11557户,536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0人,汉族。铁佛区于1950年2月置,为三支点区,辖铁佛、三合、麻石、复兴、云昙5乡。1952年设区公所,为三区,增划曲滨、长滩、龙溪乡(现小岭子村龙溪场),同时划广纳区双凤乡归铁佛区,划麻石、三合、云昙3乡归麻石区。1953年增划土门乡。1954年下半年龙溪乡并入铁佛乡,曲滨乡并入复兴乡,废麻石区还麻石、三合、云昙三乡归铁佛区管辖。1957年复置曲滨乡。1958年废土门乡入复兴公社,麻石、云昙二乡并为和平公社,1959年更名为麻石公社。1962年析麻石公社部份地区置云昙公社。1963年复划麻石、三合、云昙三公社归麻石区属。1981年更双凤公社名双泉公社,更复兴公社名文峰公社,更长滩公社名跑马公社。该区地势平坦,平坝居多,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东南偏高,西北较低,最高的烟灯寨,海拔1040米,最低的曲滨乡廖家河,海拔220米。一般海拔400——800米。主要河流有深溪子(通江河下游名)、长滩河。年平均气温14.5至17.1℃,无霜期280天左右,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全区有耕地57827亩,其中田34169亩;森林27541亩,复盖率为10%。建国前,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无一处水利设施,冬水田多,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依靠集体力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水库24座(其中小型一座,小二型一座)、塘432口,渠道总长50万米,其中石渠23万米,铁管道4千余米,机电提灌12处,蓄、引、提总水量1197.6万立方米,全区总蓄水量.1.25万立方米,有效灌面1.8万亩,已基本实现水利化。大搞科学种田,改革耕作制度,农业生产有了大的发展。198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3847.6万斤,田产688斤,比建国时的184斤增加2.7倍。栽种水稻33959亩,亩产692斤;小麦29188亩,亩产232斤;油菜4771亩,亩产137斤。多种经营骨干品种有油桐、蚕茧、烟叶和栲胶原料黑荆树。等1980年产油桐1690担,蚕茧133担,烟叶4309担,出栏肥猪14855头。社队企业齐全,总产值173.1万元。1980年人平分配75元,人平分粮504斤,个人存款总额11.09万元。交通运输较方便。全区乡乡通公路,23个村,93个居民组有公路或机耕道。拥有汽车8台,中小型拖拉机38台,柴油机232台。1976年区、社联办装机640瓦的刘家河水电站建成,5个公社,14个大队架通了高压线。打米、磨面、粉碎、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财贸方面:有营业所1个,信用社5个,存贷总额64.89万元;区、乡供销社6个、商店、服务店50个,营业额455.75万元,粮站、食品店、工商所、税务所各1个。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很快。解放前全区只有6所小学,入学人数510人。现在全区已基本扫除文盲。有中学1所,小学82所,在校学生4560人;幼儿园63所。过去只有8个私人药铺,现在有区医院1所,乡医院5所,医务人员67人,病床53张;大队医疗站34处,赤脚医生92人;区、乡兽防站5所,兽医32人,赤脚兽院41人,计划生育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