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又是一个新学年的开始,这是一个让孩子们开心的时节。可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大军”也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更多的困惑。笔者曾就“最想给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这个问题走访了一些留守儿童,得到的答案最多的是“想他们回家!”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
思考一:“为谁留守”
“留守”是贫穷的产物,但不是每一份留守都是因为贫穷。现在很多家长都认为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看起来这个理由很让人感动,可是,有谁问过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有谁比较过用一个孩子快乐的童年去换一个物质稍稍宽裕的环境,哪个更值得?君不见:有很多父母捧着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钱时,而自己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留守”的问题了。留守儿童究竟是在为自己“留守”还是为父母“留守”呢?
思考二:留守是无奈还是必然?
关于“为什么要去打工?”这个问题我也问过一些外出的父母,一些家长认为是为了挣钱,想修房子、想过好日子、想改变环境、想让孩子以后能有钱读大学……
“没办法,家中好苦,又挣不到钱,打工好耍,也能挣到钱。”一位老乡说。而也有很多很茫然,“反正别人都出去了,我们也觉得在家里没有多大意思,现在还年轻,趁机会出去走走,也好。”
其实,在外务工的父母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被逼而不得不夫妻双双把工打,有很多父母在家里原本也过得不错,种些粮食和经济作物,喂几头商品猪,然后做一些手工,现在又不收税费,孩子读小学、初中也不收学费了,每年国家还给农民很多补助,小日子也还过得有滋有味。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远离父母、丢下孩子到外地去打工呢?他们是不得不出去,还是由于无奈或其他原因呢?
思考三:留守儿童是“家庭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从现在日益膨胀的留守儿童的队伍来看,仿佛留守儿童问题不再是“家庭问题”了,而提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亲情流失的问题、安全失防、社会稳定、教育公平、儿童未来等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可是问题的“本”在哪里呢?在外务工的父母,有谁拷问过自己:“我能为自己留守在家的孩子走些什么呢?”
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奉献爱心的德必修课,我们更渴望开展一次“留守儿童想要什么”为主题的活动,从实处关心、关爱他们。
(李 芯)
原作者:
李芯
来 源:
互联网
打印
共有96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