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滨乡-教育志◇


小学教育

一、初级小学
1950年曲滨乡建谷山包、穿堂屋、伍家塬、石家扁、九龙庙、陆家山等6所小学,8个教学班。1951年到1953年又先后建立董家营、王家坝、小井坪、千担岭、峦块石等5所小学。1958年至1970年再先后建立大佛寺、八庙岭、五杈树、太和山、何家岭等5所小学。这些学校在全乡布局合理,大多数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1985年统计:全乡共小学16所,49个教学班,教师46人,其中公办教师33人,民办教师13人,入校学生1296人。由于这些学校大部分年久,成为危房。1998年将初小学校缩减,全乡只有8所小学,每村一所(另一中心小学)。分别是五杈树、石王窖、伍家塬、八庙岭、大佛寺、九龙庙、陆家山等小学。
1987年统计:全乡共51个教学班,学生1433人(中心校7个班,各村44个)。1990年统计:全乡共51个教学班,学生1132人。1994年统计:全乡共51个教学班,学生1215人。20年间,小学(1——6年级)年度在校学生最高1500人,最低1100人以上。
1970年以前,小学分初小和高小两个阶断,初小4年,高小2年,共6年,又称“六年一贯制”。1970年至1987年,取消高小,乡内部分小学定为小学“五年一贯制”。1987年后又恢复6年制。1971年至2004年33年间,其中1985——1998年,曲滨中心小学和初中分开(其余时间初中属小学附设初中班),属于“九年一贯制”教育。1998年实行“普九”教育。
危房改建:由于曲滨乡部分小学为老祠堂改建,有些是群众集资投劳建成,属土墙,水糊砖结构,檩格质劣,漏水等原因,造成许多危房,引起乡政府重视。1990年成立危房改建小组,乡长任组长,各村村长为成员,先后对中心校、王家坝、岳家塬、谷山包、伍家塬、八庙岭、小井坪、千担岭、石家扁、何家岭、峦块石、陆家山等处小学维修、改建。共改建危房2850m2,用资6万余元。
曲滨乡小学分布及变化情况
学校名称 所在地 建校时间(年) 定编班(人) 定编教师(人) 变化情况及备注
五杈树
(中心小学) 印合寨村1社 1959 7 11 1985年至1998年为乡中心小学,其余时间为印合寨小学。
王家坝小学 印合寨村5社 1951 2 2 1998年后为社会力量办学(私营)。
石王窖小学 谷山包村1社 1951 6 6 前身是岳家院小学,1998年与谷山包小学合并。
谷山包小学 谷山包村4社 1950 3 3 原为保学,将李姓祠堂改建,1998年并入石王窖小学。
伍家院小学 伍家院村3社 1950 6 6 一直为本村小学。
八庙岭小学 八庙岭村3社 1998 6 6 原址4社,98年与小井坪小学合并后,新建于3社。
小井坪小学 八庙岭村2社 1952 3 3 将石姓祠堂改建,98年合并为八庙岭小学。
大佛寺小学 大佛寺村2社 1953 4 4 1991年由河西四村改建为小学高段集中点,1998年后并为大佛寺小学。
千担岭小学 大佛寺村4社 1953 2 2 1998年停办。
何家岭小学 大佛寺村7社 1970 1 1 1998年停办。
石家扁小学 大佛寺村1社 1950 2 2 2000年停办。
九龙庙小学 九龙庙村5社 1950 6 6 将九龙庙改建成小学,1998年建成“希望小学”。
峦块石小学 九龙庙村3社 1952 3 3 2001年合并九龙庙小学。
陆家山小学 陆家山村2社 1950 5 5 一直为村小学。
太和山小学 陆家山村1社 1965 1 1 1998年停办。

社会资助及希望小学:1987年前,全乡部分同学无课桌和凳子,便发动学生从家中自带,全乡又添置700余套。学校自1990年起,创办校刊《思想快讯》,7年共刊出60多期,沟通团县委、文教局,他们搭桥,沟通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于1991年5月26日在乡政府举行捐赠仪式,损资1.5万元,拯救我乡贫困失学儿童共25人;1993年又捐赠书籍、副本、铅笔、书包等学习用品2000余件;1995年救助贫困学生20余名,全乡先后共有86名学生享受“希望工程”救助。乡党委、政府和学校为此专程赴重庆赠送锦旗、感谢信,开展“手拉手”活动,丰富“希望工程”内容。此举感动了澳门同胞,西南饭店董事长汤福荣先生,他个人捐资40万元,修建九龙庙小学和谷山包村石王窖小学。
九龙庙希望小学:该校历来校风正规,学生文明礼貌,多次被县文教局评为“文明小学”,但学校已成危房,又在通达线上。1998年汤福荣先生捐资30万元,建钢筋混凝土一底二楼学校一幢,有8个教室、8个寝室及其他设备等,一座崭新高质量的漂亮希望小学展现在“九龙捧圣”处。全村社员人平出劳10个,自发推山填沟建操场、学生活动场所4亩余。
谷山包村石王窖希望小学:原谷山包小学和村原建的石王窖小学(岳家塬穿堂屋小学为前身),均已成危房,无法上课,学生在民间租房上课。1998年澳门西南饭店董事长汤福荣先生捐资10万元,乡争取世行贷款10万元,共20万元,由县文教局建筑队承包建一楼一底钢筋混凝土学校一幢,6间教室、4个寝室。全村人平筹资20元,建成操场。
八庙岭小学:1998年冬建成,世行贷款6万元,本村集资6万元,共12万元,在乌龟包下,大公路边修一楼一底钢筋混凝土学校一幢,4个教室,2个寝室,面积约300㎡
伍家塬小学、大佛寺小学、陆家山小学,均系村民自筹资金建成,有些将成为危房,急待改建。
二、高小(中心小学)
1959年,曲滨建立高级小学(又称中心小学),纳全乡小学五、六年级(又称完小)。原址在曲滨老街东头4间民房内,后又迁老粮管所居半年,1963年迁往五杈树李姓祠堂内。1970年,曲滨建立小学附设初中班,将原中心小学定为五权树小学(因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高小)。1984年后,小学又实行“六年一贯制”,恢复高小。将曲滨初中命名为小学附设初中班,仍命五权树小学为中心小学。2004年秋,曲滨初中班全迁往铁佛,将曲滨初中校址(庄子塬)命为高小学校。
1998年前,小学毕业升初中,必须经过县文教局统一试卷,区组织统一考试,乡设考场,交叉监考,统一阅卷,统一录取,被录中者方能升入初中学习。其间,曲滨共有3000多学生考入初中,升学率为90%左右。1998年以后,普及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不再举行升学考试,全部直接进入初中学习。
曲滨乡小学负责更迭表(1985——2004)
时间 校长 副校长 教导主任 备注
1985.1—1985.8 吴建明
李永兴 李国阳 无校长
1985.9—1987.8 吴建明 赵宪顺 肖启金
1987.9—1995.8 李永兴 赵宪顺(1992年前)
肖启金(1992年后) 肖启金(1992年前)
伍天星(1992年后)
1995.8—1998.8 肖启金 伍天星 李国仁
1998.9—2003.8 肖启金 伍天星
吴元斌(2002年后) 吴元斌(2001年前)
庞 虎(2001年前)
汪正芳(2001年9月起)
2003.8—2004 岳柏林 吴元斌
曹兴志 李吉渊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农中(曲滨初中的前身)
1966年,曲滨街道设有农中班,又称“半耕半读班”,有学生50人。当时“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多学毛主席著作(“老三篇”、“新五篇”),教唱毛主席语录歌和革命样板戏歌曲。 忙于“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等仪程。并组成“红卫兵”,大量“破四旧”,毁坏碑碣等古迹甚多,还长期参加劳动锻炼。1969年前,学生陆续自动退学而停办。
二、初中
曲滨农中停办,1970年成立曲滨小学附设初中班。校址在公社原经营站,老粮管所的空房内。1972年在廖家河建土木结构校舍4幢共600㎡。由一个班逐步发展到5个班,学生由40人发展到300余人,教师由5人增至16人,教师从原中心校和从永安初中教师培训班结业者任教。从1984年起,乡政府决定在此修建火砖混凝土结构校舍一幢,面积为450㎡。但校舍紧张,学生晚上在地上睡大铺,校舍附近是荒坡,曾发生学生晚上被蛇咬的事故,所幸是无毒蛇,无大碍。条件虽十分艰苦,确培养学生成绩很好,仅1979年一个毕业班升入中专、中师和重高的达10人,这在当时,名次在全区,甚至全县同类初中位居前列,所以邻近乡镇不少学生自愿于此投读。
1985年9月县政府批准曲滨附设初中班为正式中学,并挂牌授印。1990年,经县文教局同意,乡政府着手于将中学迁往通达线附近的庄子塬(乡政府后)。由于资金需全乡人民筹集,资金困难,建修很缓慢,1992年建成,属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各一幢,二楼一底,总面积1900㎡,厕所100㎡。群众集资48万元,国家解决贷款5万元,但住宿楼无栏杆、未粉水、无玻璃的局面维持到1998年才改变。
九十年代,农村资金十分困难,教育经费下到各乡运作,多数教师长期发不到工资。 1998年8月,县政府批准,将曲滨初级中学牌子撤去,收去校印,学校却仍存在,仍称“曲滨乡小学附设初中班”,将中心小学行政机构搬迁于此,两套班子合二为一。2004年7月,县文教局决定停办曲滨小学附设初中班,在该校就读的初中学生全部到铁佛中学读书,曲滨中学教育机构结束。
曲滨乡初级中学部分年度的班组和学生人数
年度 1985年 1992年 1995年 1998年 2002年 2004年(春)
班级(个) 5 7 6 7 7 7
学生人数(人) 220 420 260 280 420 380
曲滨初中从1985年至2004年共考入中专、中师、重高218人,升入普通高中和职高的1200余人。
曲滨初中历任负责人
时间 校长 副校长 教导主任
1985.9—1987.8 李国阳 李永兴
1987.9—1995.8 李国阳 苟志书(至91年8月)
陆自育(91年9月后)
1995.9—1998.8 李永兴 陆自育

第四节 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

一、成人教育
建国初期文盲较多,队队办夜课班,各地请有文化的青年任教,组织农民夜读,闲时白天也读,中午读。看图识字,配有农民识字课本。
1966年后,全社各队开办五、七夜校,开展扫盲工作,称业余教育,并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科学知识等,有时还实行定期考试、抽查、验收。
1984年,称业余教育为成人教育,乡专设一成人教育干部管理此项工作,专干住宿工作在乡,编制在学校,由县上行文。初由学校校长兼任成人教育专职干部。1987年秋,调刘福胜任此职,主要从事组建乡职业学校,开展农村扫盲工作。1988年9月于廖家河酒厂开办曲滨乡职业中学,由刘负责,招收学生60余人,教师在中心校抽配。因种种困难,二年后解散。刘认为该工作难度大,申请不担任此职。1989年8月,县行文调李太宣任该职,命为成人教育校长,李工作积极,踏实肯干,利用各村小学作为基地,开展各村扫盲学习和技术培训活动,1993年乡办成人技术学校,分期分批在各村学习培训农科、农技、农药、农械等知识,努力完成扫盲任务。1989—1998年10月间,办培训班90余次,受培人数达9000余人次,具体扫除文盲501人。1999年,曲滨乡经上级检查普九扫盲工作,验收合格,乡不再设成人教育校长一职。
曲滨乡89——97年扫盲进展一览表
单位 青壮年总数 其中:文盲数 89年——97年各村脱盲情况 达标情况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合计 6134 592 65 64 78 63 62 75 52 26 19 98.5%
印合村 988 95 11 10 12 11 11 12 8 4 3 98.7%
谷山村 1016 104 11 11 13 12 11 13 9 4 4 98.5%
伍家院村 688 66 7 7 11 7 7 8 7 3 2 98.9%
八庙村 879 85 9 9 11 8 8 11 7 4 3 98.5%
大佛村 1032 100 11 11 13 11 10 13 9 5 3 98.6%
九龙村 735 71 8 8 10 8 9 9 6 3 2 98.6%
陆家山村 736 71 8 8 10 8 8 9 6 3 2 98.6%
备注:均达国家扫盲要求。
二、民办教育
曲滨乡在六十年代便有了民办教育,在“两条腿走路”和两种教育劳动制度的思想指导下,以人民公社集体办学的形式,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先后发展民办小学4所,民办班22个,有学生428人。截止1985年,全乡共有民办教师14人,民办代课教师9人。由于民办教师国家只补助少部分资金(每月只几元钱),其工资绝大部分由乡统筹,农民负担过重。加之民办班级不能享受公办班级的业务费、设备费及医药、体育、图书等杂费减免。公办和民办不能同等享受教育,国家决定逐步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前转完民办教师。其途径是不同年代,经过县、地、省等不同方式考试合格者转为公办教师,有的进入师范学校培训后转为公办,有的最后经过职称评定升为小学民办高级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截止1998年底,本乡已无民办教师。
1998年村小学并为一村一校后,有些孩子上学路远,家长酝酿自己办学,印合寨王家坝坚持办学,教师李家谱收一、二年级及幼儿园儿童,收费标准同于公办学校。由于五、六社的儿童到一社的五权树小学很远,也只有到此就读为好。


原作者: 浩燃文化
来 源: 曲滨乡志

打印
共有143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 上篇文章:曲滨乡风景旅游区-寨、洞
  • 下篇文章:曲滨乡-诗词文苑
  • 地图导航
     
    浩燃文化 在线注册留言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1024*768观看
    联系电话 0827-7347056 传真:0827-7347056 QQ:20027148   E-mail:wujiang_hu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