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 增强理念 求真务实
落实总理指示,振兴地方经济,建设和谐社会
文峰乡人民政府乡长: 伍运钊
通过县委、政府对全县乡党委书记、政府乡长的培训、考察,从理论上增强了各级领导的见识,增强了对县委、政府提出的“认真落实总理指示精神,建设和谐通江”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对山东潍坊等地的高科技农业的参观、考察学习,深受感动和鼓舞,体会深刻。在思想和思维上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和启发。
一、理论学习,现场参观的几点感受和启发
(一)观念的更新是一级领导思谋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山东潍坊等地的考察学习,我认为一个人的观念、一个地区的整体观念、一级领导班子观念的更新是决定那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好坏的先决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是思谋发展的着眼点。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办任何事情都只会半途而废、事倍功半。而潍坊人就有一种新的信念,利用地理优势、地区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敢闯敢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打开了一条致富通道,找准了一条长远致富门路,在彻底更新观念上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宝贵经验之一。
(二)理念的增强,是发展的基础。 谋求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做到思路宽广,必须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市场经济,才能够立足于根本,才有信心把握机遇,适应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和拉动个体和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决策者,必须具备这种良好的素质,真抓实干、吐故纳新、出良策、出高招,取得“影响一遍、带动一方”的良好效果,这也是他们发展的经验之一。
(三)配套式的发展机制,效益型的发展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不论是城市建设、工业企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有套完整实在的发展机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但必须在一个发展目标上各尽其职,全方位的为其创造宽松、合法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指导作用影响力很大,在政策和方向的把握上有一个“远”、“准”、“实”的观念,对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结构型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克服了那种恶性的制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地理区域环境优势是促进发展的坚实基础。 过去人们的观念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地理和地区环境没有有效的开发利用。潍坊人不一样,把地理优势用活,环境优势用尽,有效地进行初加工到深加工,把山开发了,水利用了,形成有效的效益开发机制,目标明确,方法得当适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交通建设的发展要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对各种项目的开发实施一个“准”字,这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
(五)各级党政的精心组织领导和实施,是致富一方的根本。 自党的“五中”全会以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得民心、顺民意,但与各级党政的重视息息相关。各级把发展这台戏从头到尾、从上到下,有始有终,不贪污政策,取消各种中间环节,政策、项目和资金有效配套,抓住了发展的关键,落实到了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了时间、经济等多种效益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人才资源、物质资源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根本的所在。
二、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抓好本地经济的发展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大好形势下,县委、政府英明决策,抓住总理来通江的大好历史机遇,提出了“落实总理指示,加快通江建设”的发展目标,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四难”,全力推进通江建设和发展。通过理论学习、现场参观,我们将如何建设好通江、发展好经济?我认为:一是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理念,学“海尔”的作风,学习潍坊的理念,学寿光的观念;二是抓好人、财、物的开发,把解决“四难”作为突破口,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空间和环境,招商引资;三是抓好项目开发,发展民营企业,整合资源,发展好我县的旅游经济、绿色经济、红色文化;四是把有限的天然资源用好用活,从基础抓起,从实效出发,政策到位,减少中间环节发挥有效制约机制,消除多渠道、多部门、多机制的制约,变被动为主动的扩展型发展模式;五是重点抓好道路(县、乡、村公路)建设,抓好山区合理型的经济发展项目,搞好林、田、路的改造。
(一)首先是尊重客观实际。 找出影响我们发展的问题,我们的客观实际在哪里呢?一是山区,山区发展必须利用山区的优势;二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的特点是城市建设规模不大,城镇发展和消费水平较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邻发达的城乡相距甚远;三是地面开发资源和地下资源不丰富,开发不到位不科学,没有成功的亮点;四是水、电力资源不足,严重制约城乡经济的发展;五是交通落后,严重地影响我县少量、不成规模的农副产品的进出;六是各级政府一届有一届的思路,在上届基础的上没有巩固、更新和发展,无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项目不合理,全县乡镇发展极不平衡。发展了新的,却毁了旧的,形成一届一个项目,项项不见效的格局,给人民群众造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良影响,失去了长效、有序的发展信心;七是发展的路子不广,思路不宽,经济结构不合理,群众观念未转变,墨守成规,发动难,实施难,资金到位更难,群众“等、靠、要、看”思想严重,各级对项目资金克扣严重;八是向上说大话、空话,向下说官话,点上的工作应付上级,面上的工作推给下级,问题摆在基层,经济矛盾突出;九是各级债权、债务关系不顺,账目不明,债务消化难度大,一级 敷 一级,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我县又如何尊重客观实际,解决好制约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关键的关键,再者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县级部门管理和农民的启发教育,与时代同步。
(二)充分发挥各级的主观能动作用,兑现政策到位,才是抓好发展的唯一途径。 县委、政府决策是英明正确的,但部门的实施却不到位,解决“四难”是每个干部、党员、人民拥护和关心的事业,但县级部门的“条框”制约,给乡镇在实际工作中成为强大阻力。以解决“饮水难”为例,政府作出了决定,但水利部门在实施中问题太多,一个 24 万元的人饮工程,由县水利部门设计、招标,在 24 万元的工程项目中,扣设计费就高达“ 9 万元”!施工时间长达三年之久,至今还是一个未完工程!乡、村领导和群众多次找相关部门,却不理不问。这样如何谈解决“饮水难”工作?又如解决“行路难”问题,任务放到乡村,乡村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按上级政府要求,实施“村通工程”和“乡道达标工程”并签订了责任书。但完工后多次书面报告相关部门,既不验收,也不下拔补助工程款,长期拖欠民工工资款。干部天天给民工说好话,找到交通部门领导和相关业务股、科、室,他们讲:不敢验收,市府对补助资金只划拨了一半等等。这也叫政令畅通吗?这也是在抓“四难”工作,解决群众疾苦,谋求发展吗?这能向群众解释,能向上级组织交帐吗?造成基层无法正确指导工作,有想办事而办不好事的苦衷。要真正地抓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力作用。全力配合、通力合作,把政策兑现到位,把工作落实到位。
三、个人的见解和表态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的趋势,首先要认真抓住总理来通江视察的历史机遇,大抓特抓县域经济的发展,以旅游经济和绿色经济为重点,抓特色骨干产业。以种植和养殖为龙头,抓本地特色经济,大力开发劳务输出。二是大力招商引资,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以产、供、销一条龙模式推向市场。三是拓宽发展途径,确保政令畅通,监督政策落实兑现,把部门不合理的制约和形象工程变为合法的实效工程,真正体现国家增税、农民增收。把多渠道分散管理变为统筹的集中服务和管理。四是加大对农民的观念教育,让他们参与合理、合法的公共、公益事业的建设,真正扭转“农民无负担,塘、库、渠系烂,乡村道路断,建设与农民无关”的局面。五是把乡村的职能摆正,让能干事、想干事、又能干成事的班子和地区有事干,形成全县经济发展以点带面、统一推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抓好人、财、物的合理布局,形成整体一盘棋。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考察和参观,我感触很大,体会很深,长了见识,长了志气,也长了勇气,向组织说真话,写出了真正的体会和感受,发表了个人的建议,请县委、政府相信并放心,我一定在工作的辖区内保证政令畅通,团结一班人,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全面落实总理指示,把解决“四难”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更新观念,增强发展的新理念,求真务实,给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通江而继续努力.
以上资料由文峰乡政府办公室提供2005年12月 |